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典故出自秦朝末期,陈胜吴广起义,各路义军纷纷配合,项梁率军攻秦。范增去拜见项梁说:“秦灭六国,楚国最冤。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的。”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,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。
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原句: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夫秦灭六国,楚最无罪。自怀王入秦不反,楚人怜之至今,故楚南公曰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’也。”
其实,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,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,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。据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载,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,楚南公就说过: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。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: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,又终成于楚。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,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。首先,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,但在大泽乡振臂一呼,天下响应的陈胜是楚人,他建立的政权称为“张楚”,率江东子弟渡江,成为抗秦主力的项羽也是楚人,他建立的政权称为“西楚”。总领群雄,收拾河山,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汉王朝的刘邦秦统一前虽是魏人,却做过楚将。刘邦的众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。其次,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(今河北临漳西)一带展开,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,并接受其投降。从此,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。以下即根据历史记载,考察这句名言的应验情况。
楚国地大物博,民风强悍,再加上楚怀王入秦,客死秦地不得归国,楚人都很恨秦国,所以有所谓的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。
六国的残余势力非常强大,仇恨情绪非常重。秦国灭掉六国,同时就成了六国残余势力的公敌。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”不仅反映了楚人对秦人的仇恨,也是六国残余势力共同的心声。这就注定,秦国如果不能在统一之后尽快消除六国的残余势力,不平息六国的仇恨,那它就始终处在危险之中。这是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不敢松懈的主要原因。
亡国之恨,使他们在新的条件下真正聚合起来。过去,七国各自为政,从各自利益考虑,进行合纵或连横的外交策略,关东六国之间并不团结。可秦国实现统一之后,六国残余势力在利益上则完全一致起来,这就是亡国灭族的遗恨和复仇复国的要求。这种遗恨和要求成为秦朝潜在的威胁,加重了秦朝初期的紧张气氛。我们从后来陈胜首义后天下群起响应、六国贵族纷纷称王的情况中,可以清晰地看到:六国企图复国的潜伏力量有多么巨大,而响应的遗民有多么众多!这决不是秦朝所谓的短期暴政造成的,而是亡国的长时隐痛造成的。可以说,六国的遗恨促成了新的统一战线和联盟,与秦国实现统一前相比,这种力量变得更加强大。对此,张荫麟在《中国史纲》中的分析很有道理。
对于六国残余的仇恨和敌对的情绪和力量,秦朝是该强化消除仇恨和弥合矛盾的工作。否则,这种丛生的隐患会顽强地存在,任其蔓延发展下去,就会酿成大祸。